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抱定唔抱?

最近秋高氣爽,正是一家大細郊遊的好時節:
帶住一對4歲和兩歲多的孖寶姐弟,當然不會是高難度的攀山涉水啦,每次都只是選擇一些較易行的郊野公園,好讓他們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但個多小時的腳程,對小孩來說已是絶不容易,行到攰要抱,應該有同理心體諒小孩體力有限(但平時成隻馬騮咁爬上爬落,喪跑喪跳時,精力無限,點叫都唔停㗎喎?!)而抱住他行,還是堅持唔抱,培養他獨立堅忍的性格?

KissKidsFamily剛參加了紅十字會小紅星獎勵計劃,看到其小册子內有一篇由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鮑逸倫博士寫的文章:<<親子育兒小錦囊-抱抱>>,覺得又講得幾啱噃:
{大部份孩子到了一歲便會開始學走路,由於要花很大力氣,通常走幾步就累了,家長通常也會諒解地抱抱孩子.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會跑會跳了,可是孩子仍然會常常要家長抱,很多家長便開始煩惱,究竟抱還是不抱比較好? 抱了他會否養成他依賴的習慣?
 
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為甚麼要求家長抱: 兩至四歲的小孩,會走,會跑,會跳,家長當然希望他們學會獨立,不希望孩子還像個BABY一樣. 雖然小孩的精力旺盛,但他們習慣一次性地耗盡體力,很快就累了,甚至在你抱他的途中已經睡著了,以體能方面來看,小孩的確還未能跟大人走同一距離的路. 以心理的角度去看,抱抱是代表甚麼?會帶給孩子甚麼的感覺? 我們從一出生就喜歡躺在大人的懷中,享受這一份安全感; 雖然小孩開始會自己走路去探索世界,不過是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探索,仍然需要家長的那份安全感. 在探索的過程或是完畢之後,仍然需要家長適時的保護與肯定,才能建立自信心與安全感繼續探索. 而且,抱抱是愛與關懷的表現,人無論到了哪個年紀,都需要愛和關懷,只是幼兒的表達方法有限,只能伸出雙手說:"抱抱","親親"等. 家長可能會問:"如何在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同時,不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 其實家長可以照樣適時地抱抱孩子,但必須先給孩子一個"目標",譬如家長可以說:"你走到公園門口,我就抱你5分鐘." 假如孩子耍賴,便要耐心地告訴孩子:"你長大了,變重了,媽媽/爸爸不能長時間抱你,我會手痛,我只能抱你5分鐘." 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遵從,家長便可以回應:"那對不起,媽媽/爸爸沒辦法抱你了." 這樣一來能夠滿足小孩的身心需要,二來能夠讓孩子學會尊重與體諒,避免孩子變得依賴.
 
要記得,愛和安全感是建立自信和獨立能力的重要元素.
 
"抱抱",並不是代表依賴,反而是一樣很好的"道具"讓家長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CEO十分認同"愛和安全感是建立自信和獨立能力的重要元素; 抱抱,並不是代表依賴,反而是一樣很好的道具讓家長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以本人是傾向會抱的,一來小小人兒的體力始終有限,二來自己實在享受抱著孩子的時光,抱著他們喁喁細語,近距離呼吸著他們的氣息,這真是人生"最美的時光"; 但和筆者的做法一樣,會先訂立一個目標,待孩子成功堅持至目標後,才遵守承諾去抱他,並說明"行一陣,抱一陣",抱著他走一會後,跟他說媽媽很累了,請你自己走一段路吧.

這做法在孖寶姐弟身上成效不錯,至少細佬也明白他要堅持到目標才得到我的抱抱,而家姐更會知道我累後,立刻不用我抱,很合作地自己走路; 這與文中的方向不謀而合: "一來能夠滿足小孩的身心需要,二來能夠讓孩子學會尊重與體諒,避免孩子變得依賴."

看完這篇文章,抱定唔抱,應該能令唔知點好嘅父母,心中有更明確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